數學界今天痛失巨擘。5月7日7時21分,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、數學大師吳文俊院士在北京逝世。原來再過5天,他就將迎來98周歲生日。
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發布的訃告稱,吳文俊是中國最具國際影響的數學家之一,他的工作對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的研究影響深遠。
吳文俊先生的同事、中國數學會原理事長馬志明院士對中國青年報·中青在線記者說,“他是我們非常敬愛的一位數學家。他對我們這一代數學家的影響是很深的?!?/p>
國際符號與代數計算專業委員會主席伊利亞斯·考斯蒂瑞斯向中科院發來的唁電中說,吳文俊是計算機代數和符號計算領域一位“真正的巨人”,同行會永遠銘記和敬仰他“永恒的遺產”。
數學界著名的“老頑童”
5月7日,中國科學院成立了吳文俊先生治喪辦公室。據工作人員介紹,吳先生此次是在家中不慎摔倒,因腦出血入院治療。他4月初入院,身體一度恢復良好。4月11日,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去醫院看望過吳文俊,當時他的病情趨于平穩。他的主治醫生形容,“爺爺很可愛,也很配合治療”。
不幸的是,進入5月,他的病情又開始惡化。
醫生眼中這位“可愛的爺爺”是數學界著名的“老頑童”。數學家黃鎧從海外發來的唁電中形容,“先生是聞名于世的數學家,也是大家心中的‘老頑童’”。
與金庸武俠小說中那位“老頑童”的相似之處在于,吳文俊兼具崇高的成就和純真的個性。
5年前,接受中國青年報·中青在線記者采訪談及奧賽熱時,吳文俊在沙發上挺直了腰,瞪大眼睛說:“是害人的,害數學!”
他擺擺手:“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不值得講——胡鬧了,走上邪路了,非但起不到正面作用,反而起到反面作用?!?/p>
這些年來,吳文俊公開露面留下的往往是鶴發童顏、開懷大笑的形象。他有一張坐在大象鼻子上的照片流傳很廣。那是他2000年在泰國見一位女士爬到大象鼻子上照相,自己也感到好奇,于是就爬上去試試。那一年,他81歲。
還有一次,他在香港參加研討會期間,瞞著別人跑到游樂場去坐了一次過山車。事后他形容自己上去感到后怕,“可是下不來了”。
92歲那年,“電影迷”吳文俊趁著兒子出差,自己坐公交車去了電影院,還去喝了杯咖啡,結果受到了家人的“批評”。
他始終懷著幼童般的好奇心。馬志明說,吳先生真的是一個“老頑童”,面對任何事情,他都心胸開闊,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。他對晚輩數學家特別關照,平易近人,對任何人都很和藹。
開拓出中國人自己的研究方向
在5年前那次受訪時,吳文俊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,自己對于“具體的知識”已經知之甚少,如今“主要是在看小說”,“各式各樣的小說、好看的小說”。
許多數學家都知道,吳先生博覽群書。用他自己的話來說,他喜歡“東看西看”。
他的個人傳記里寫道:“我是個想怎樣就怎樣的人,想玩就玩,想工作就安安靜靜地工作,從不多想。讀歷史書籍、看歷史電影幫助我的學術研究;看圍棋比賽,更培養了我的全局觀念和戰略眼光?!?/p>
他“東看西看”的結果之一是為數學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。在數學界,吳文俊為人稱道的一項成就是開創了數學機械化研究。當時是20世紀70年代后期,他年近花甲,從零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。他從中國古代數學的思想獲得啟發,提出了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方法,被認為是自動推理領域的一個突破。這在數學史上被稱為“吳方法”。
20年后,吳文俊由于在此領域的“先驅性工作”獲得國際自動推理學會最高獎。
關于當年學計算機的經歷,吳文俊曾自謙“稍微學習了一些ABC”。但他2001年獲國家最高科技獎時,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在一份簡報中所作的總結顯示,他絕不只是“稍微學習”而已。簡報中提到,“吳文俊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創新精神和驚人的勤奮”。
16年前的這份簡報透露,在從事機器證明初期,沒有計算機可以使用,為了驗證其方法的有效性,吳文俊對上千項的多項式進行筆算,常常持續多日。
20世紀80年代初期,他的工作日程經常是:清早來到機房,八九個小時不間斷地工作,下午5時許步行回家進餐,還要整理分析計算結果,19時左右又出現在機房,深夜步行回家休息。如此周而復始。
數學機械化研究是由中國數學家開創的領域。這體現了吳文俊多年的主張:開拓出自己的研究方向。
馬志明對吳文俊印象最深的一點是,“他經常說我們做研究工作,應該有中國人自己的方向,不要老是跟著別人做”。而吳文俊開創的數學機械化研究,就是中國人自己的方向、自己的思想。
2002年,國際數學家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行,吳文俊擔任大會主席,擔任組委會主席的是時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馬志明。馬志明說,吳先生為把中國建設成為數學強國傾注了大量心血,為中國數學界的組織建設和學科發展做了大量工作,他一直希望中國能夠成為數學強國。
“我個子不夠高,當然可以了!”
在21世紀把中國建成世界數學強國,吳文俊繼承的是他的老師、“微分幾何之父”陳省身的遺愿。
陳省身將吳文俊帶入了拓撲學領域,這是吳文俊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。他取得了影響深遠的經典性成果,被認為是20世紀50年代前后拓撲學的重大突破之一。數學中的“吳示性類”和“吳示嵌類”,以及“吳公式”,都在這一時期誕生。許多著名數學家從他的工作中獲得啟發,或直接以他的成果為研究起點。據統計,有5位數學菲爾茲獎得主引用過他的工作內容。
陳省身后來稱贊這位得意弟子,“對纖維叢示性類的研究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”。
2004年,93歲的陳省身在南開大學逝世。前去吊唁的吳文俊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:“陳省身是我的領路人,決定了我一生的工作和科學道路。如果當時沒遇見他,我很可能在數學上一事無成?!?/p>
陳省身直至去世前仍在研究數學的一大難題。吳文俊說,大家都應該學習這種精神。
而他自己也是這么做的。據馬志明介紹,吳先生晚年一直在研究數學。
吳文俊5年前曾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,在數學上自己“還可以有所作為”——“我想我還可以做一點事情。能夠做到多少就不敢說了?!?/p>
5月7日,數學家文蘭院士在唁電中說:“吳先生是一代數學巨匠,也是我們所有晚輩的楷模、良師。吳先生的逝世是中國數學界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?!?/p>
吳文俊家中,樸素的客廳里掛著一副對聯,是老一代數學家蘇步青在吳文俊70歲生日時所贈,上聯是“名聞東西南北國”,下聯為“壽比珠穆朗瑪峰”。
那次祝壽會上,吳文俊作過一首打油詩:“七十不稀奇,八十有的是,九十誠可貴,一百亦可期?!比珗鰧λ挠哪瑘笠詿崃艺坡?。
10年后再次慶壽,他對這首詩作了修改,每一句的數字都增加了10歲,最后一句改為“百十亦可期”。
今晚,人們只能在悲痛中仰望吳文俊留下的永恒星輝——2010年,一顆國際編號為7683號小行星的被命名為“吳文俊星”。
數學家陳永川院士對吳先生能夠做到“心無旁騖”安心工作十分欽佩。他記得,曾有一位數學家用數學的語言來形容吳先生:他是一個“不動點”。
陳永川聽說過一個故事:吳先生生活簡單,平時總穿中山裝,參加國家最高科技獎頒獎會那天穿的也是中山裝,因有統一著裝要求,到了會場才臨時借了一件西服換上。
吳文俊領取國家最高科技獎后,老家上海的電視臺記者去訪問他。他謙虛地提起了牛頓那句“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,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的名言,記者隨即問他,有沒有想過將來或許有人也會站在他的肩上。在鏡頭前,這位數學大師露出孩子般的笑容,回答:“我個子不夠高,當然可以了!”
中國青年報·中青在線記者張國 來源:中國青年報?。?nbsp;2017年05月08日 01 版)
承辦單位:南通科技館 技術支持 :江蘇中威科技軟件系統有限公司
蘇公網安備1101066888588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1611號 地址:南通市崇川區青年西路8號 郵編:260000